IoTeX 链重大升级:高 TPS、强去中心化,全面适配 Clarity 法案

IoTeX 正式提出 IIP-50 至 IIP-53 升级提案,旨在推进权益加权共识、验证节点扩容以及惩罚机制(Slashing)的引入,从而实现与 CLARITY 法案的适配,并进一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去中心化。

在 2025 年上半年,IoTeX 的中本聪系数(Nakamoto Coefficient)位居所有 L1 区块链前列,约为以太坊的三倍,充分彰显了 IoTeX 网络以透明性、安全性和去中心化参与为核心的设计理念。作为 DePIN 基础设施的长期引领者,IoTeX 多年来持续支持真实世界设备生成并交互可验证的链上数据。如今,随着生态版图不断拓展至 AI、机器人以及真实世界AI(RWAI)领域,对底层核心基础设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与演进。

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,IoTeX 推出了一系列共识机制升级提案——IIP-50、IIP-51、IIP-52 和 IIP-53。这些提案突破了传统 DPoS 模式的限制,推动共识机制向更具扩展性、权益加权和包容性的 PoS 模型演进。它们针对当前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,例如固定 24 个节点的上限、与实际质押比例不符的计数式投票机制,以及中小型验证者的准入门槛。通过这些改进,IoTeX 将显著提升治理的精准性、共识的可扩展性以及验证者的多元化与包容性。

这些提案的综合实施,使 IoTeX 成为极少数既具备高 TPS 性能,又符合美国国会“CLARITY 法案”适配要求的区块链之一。“CLARITY 法案”作为美国提出的区块链透明与问责框架,凸显了全球对更高信任标准的趋势。类似于以太坊通过引入惩罚机制(Slashing)与 BLS 聚合来扩展 PoS,IoTeX 正在推动其共识机制的演进,将权益加权的精准性、验证者的多元包容性与合规准备度有机结合。通过将去中心化、透明治理与可验证的安全标准对齐,IoTeX 正在为能够支撑企业应用与全球规模 AI 落地的合规化基础设施树立新标杆。

升级 IoTeX L1 网络:四项协同提案

为满足 DePIN、AI 与真实世界 AI(RWAI)日益增长的需求,IoTeX 推出了一系列通过网络硬分叉实施的协议升级。这些提案:IIP-50、IIP-51、IIP-52 和 IIP-53,并非零散的功能改动,而是构成了一条系统化的路线图,旨在全面强化 IoTeX Layer 1 的基础能力。它们的核心目标包括:

  • 使共识机制与真正的权益加权治理保持一致
  • 通过签名压缩提升网络效率与可扩展性
  • 以动态、包容的模式扩大验证者参与度
  • 通过惩罚低效节点来激励可靠的基础设施建设

这四项提案彼此呼应、相辅相成,共同塑造出一个更精准、更具韧性且更去中心化的共识引擎。接下来,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 IIP提案,阐释其技术改进以及对 IoTeX 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。

IIP-50:惩罚低效节点

在任何权益证明(PoS)网络中,共识节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。过去,IoTeX 通过“观察期”机制暂时将低效节点排除在共识之外。虽然这种方式能够清理不稳定节点,但由于缺乏直接的经济约束,共识节点即便反复表现不佳,也无需承担质押本金受损的风险。

IIP-50 提案已通过社区投票并获得批准,引入一套惩罚机制(Slashing) ,旨在全面提升 IoTeX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。若共识节点的生产力低于设定门槛,其部分自有质押将被扣除并转入奖励池。此举的目标并非单纯惩罚,而是确保所有节点都能提供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基础设施,为不断扩展的 IoTeX 区块链、生态系统与社区提供坚实保障。

此次升级将带来以下影响:

  • 建立更强的经济激励,推动节点稳定运行与持续维护
  • 更好地保护投票者,使共识节点与质押者利益高度一致
  • 确保共识机制能够真实反映持续活跃参与者的贡献
  • 全面提升网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

随着 IIP-50 提案的通过,Slashing 机制将于9月底随 v2.3 硬分叉正式上线,这标志着 IoTeX 在共识层责任制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
IIP-51:权益加权共识

目前,IoTeX 的区块最终性依赖于获得三分之二共识节点的数量签名,而不考虑每个节点所代表的投票权重。这一机制在过去保障了网络的稳定性,但却未能真实反映全网的质押分布。在实践中,一个仅占总质押 1% 的节点与一个质押比例远高于此的节点拥有相同的投票权,导致治理与共识之间出现偏差。

IIP-51 提案旨在通过引入权益加权的最终性来解决这一问题。未来,区块的最终确认将不再以节点数量为准,而是要求签名代表至少三分之二的总有效投票权。这一机制确保了共识结果能够更精准地映射社区的真实质押分布。

在这一模式下,小节点同样不可或缺:他们的投票权重按比例计算,但在接近三分之二门槛时,他们的签名可能成为推动区块达成最终性的关键一票。

例如:假设你是一名质押了 120 万 IOTX 的小型验证节点。在旧机制下,你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前 36 名共识节点候选人,因此无法参与区块生产。而在 IIP-51 下,如果某个区块的背书尚未达到三分之二的阈值,你的 120 万 IOTX 权重就可能成为推动该区块确认的决定性力量。

IIP-51 的预期效果包括:

  • 共识结果将更直接地反映 IOTX 持有者的实际质押分布
  • 提高对低质押节点串谋行为的抵御能力
  • 增强网络安全性,使操纵区块最终确认的成本大幅提升

IIP-51 正在起草阶段,并将在正式实施前提交社区讨论。

IIP-52:BLS 签名聚合

随着共识节点数量的增加,每个最终确认的区块都必须包含所有参与验证者的签名。目前,在 24 个节点的情况下,每个区块会额外增加超过 1 KB 的签名数据。虽然这一规模尚可接受,但已对网络吞吐量造成限制,减缓了区块传播速度,并可能成为未来网络扩展的瓶颈。尤其在 IIP-51 引入权益加权共识后,每个节点的签名都至关重要,因此高效处理更多签名的需求愈发迫切。

IIP-52 提案提出引入 BLS(Boneh–Lynn–Shacham 签名聚合来解决这一问题。与其为每个节点单独附加签名(24个节点约需2.3KB),不如将所有签名压缩为一个 96 字节的聚合签名,并配合一个轻量级位图标识已签名节点。这一技术正是以太坊 2.0 所采用的方案,能够在不增加区块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共识扩展。

IIP-52 的主要优势包括:

  • 区块更轻量 :区块尾部由数KB缩减至约0.1KB
  • 传播更快速 :更小的区块能更快在网络中传递
  • 可扩展性增强 :验证者数量可突破24个的限制,同时不牺牲速度与效率

目前,IIP-52 正在 IoTeX 社区论坛中讨论。通过移除区块体积的限制,该提案为未来的网络扩展奠定了技术基础,尤其为即将到来的IIP-53 动态节点扩容 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
IIP-53:动态扩容验证节点

当前IoTeX的共识机制依赖于排名前36的候选节点,并在每个 epoch 中随机选出24个节点负责出块。这一机制多年来为网络提供了稳定性与高性能,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节点符合资格、社区规模不断壮大,固定的出块节点上限逐渐成为制约去中心化和包容性的瓶颈。

IIP-53 提出引入动态扩容机制 ,以12个为单位逐步增加共识节点数量,上限计划扩展至 144 个。每个epoch的活跃节点集将根据质押和投票排名选出,并随着更多合格验证节点的加入而逐步扩展(24 → 36 → 48 … → 144),确保共识参与能够与社区成长保持同步,而非固定不变。

为保障网络稳定性,IIP-53 同时设计了退出队列 ,节点在退出前需经历24个 epoch(约1天)的冷却期。

资格门槛(更新后):

  • 最低自有质押 :40万IOTX(由原先的 120 万下调),降低准入门槛,同时确保节点具备足够的“风险共担”投入。

  • 最低总票数 :≥ 200 万 IOTX(自有质押+社区投票),以保证候选节点拥有必要的社区支持。

结合IIP-51(权益加权共识)与IIP-52(BLS 签名聚合),IIP-53将为验证层的动态扩展提供制度与技术保障,使其既能随社区成长灵活扩容,又能保持快速的最终性确认和轻量化的区块结构。

IIP-53 仍处于草案阶段,预计将在未来几周正式提交社区讨论。

结语

IoTeX 已经被验证为去中心化程度最高的 L1 区块链之一,下一阶段的重点不再是单纯追求去中心化,而是持续提升网络的可靠性、包容性与可扩展性。这正是IIP-50-IIP-53所实现的变革:它们为低效节点引入经济惩罚机制,扩大验证者集合,使共识机制更真实地反映质押分布,并通过关键密码学工具实现安全扩展。

更为重要的是,这些升级体现了 IoTeX 的核心理念——与社区开放共建 。每一项 IIP 提案都由 IOTX 持有者共同提出、讨论并投票决定。它们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,还标志着 IoTeX 向更去中心化、更高可靠性与更强协作性的未来迈出关键一步——构建一个能够支撑真实世界 AI与自主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的 IoTeX Layer 1 网络